「林建勋·企鹅说 」去了12次南极,还记得最初的冲动吗?
发布时间:2017-09-19 发布人:admin

这两年来,有不少同行的鹅友在问这个老问题,“都去了12次南极,还有最初的那种冲动吗?”
我的答案,必须有的。天天吃面条饺子我都不烦,那为什么来这片净土还会有厌烦感呢?

就此归整一篇相关的内容到公众号上,当年《世界经理人》杂志曹励美女的专访。
那是2011年2月第三次南极行归来,马上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年底的“百人百年南极行”项目,大家齐心协力地准备做得更有意思也更有规模一些。
这样的想法是源于经过与更多去过南极的鹅友们深度交流,发现在企业家投资家的圈子里,有旅行南北极梦想的朋友不在少数,所以咱应该是要加班努力做些实事了。

现在这篇内容重新读来,还能感受到当时脉动激情。自2009年年中着手第一次组织南极游,至今已8年,其间颇多跌宕,但总算坚持一路走来。做事贵在坚持,走过才会心明。
有人问过我,准备去几次南极?我笑答,20次吧。
其实这是开个玩笑,既然每一次南极行都让我心潮澎湃,那又何必给自己一个数字的限定呢?能走得动,就总得争取机会与大伙同行吧......

在我的十年全球旅行生涯,七大洲40多个国家数以百计的值得重游的目的地中,她肯定是十大之一。
即使有人说去南极旅游一次,是对生活有追求的人一生必做的十件事之一,我个人以为毫不为过。

12月从南极回来,我把MSN名字改成“南极归来,更加关注环保”。我们这次去南极,正好与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同期,所以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更多的环保意义。
行程中,我们14人持续地探讨着这一话题,关于个人行为、企业家行为和企业行动;极地归途,大家深感责任重大。

对于大多数参加此次旅行的企业家们来说,企业的正常运营已经步入正轨,经过多年的积累使生存的压力减轻,大家的视野放得更远更宽。
选择在常人看来纯属冒险的南极作为旅行目的地,即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蓝色星球的探知,更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影响更多人来关注环保问题。
当温饱已不成问题,我们要做的,便是使生命更美好。

很早之前已经确定了去南极的行程,也购买并阅读了几本关于南极的书籍,其中有的描写极地特色动物、有的介绍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历程,等等。
但只有在从大使馆拿回签证时,心情才真正的激动起来。
那一份激动,是自己告诉自己,我真的要去南极了;这不是所有人能做的事情,我要做到,要做好。我并不太相信一次南极之行会改变什么,但毕竟这将是一次奇特的经历,即使又并不能太表述得清楚。

有人说,南极之行可能将改变人生态度,好啊,那就改变吧,希望我变得更有善心、更无世俗之心;但又有些忐忑,如果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船行大海,颠簸30多小时后,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冰山,晶莹碧蓝,心里便知道真实的南极即将呈现。
心中蓄积了长久的期待,她,将是一片茫茫的万年积雪?或是一马平川连接巍峨高山?还是万丈冰盾矗立船头?

看,南极到了!
并不经意间,有人高喊,原来南极已经在我们眼前。
绵延的山脉,顺着航道的方向无限向南,我们已经行驶在海峡中。右侧是群岛棋布,左侧是南极半岛,守护得海峡内风平浪静,却守不住那时刻难以表达的心情。
这就是令人梦萦魂绕的南极?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

这次行程中最后一次登陆南极,倍感惆怅。我还可能再回来吗?
一个人静静的走,突然间听到四面八方的隆隆声。
那是风声,从内陆吹来?不是,再倾听,那似冰川断裂的声响。从远处随风飘来,天籁之音,深深的撼入心灵。每当再次回想,内心无法平静。
空气,甜美,似甘泉,让我的呼吸如此透明;
鸟鸣,清脆,在梦中,使我驻足难以归途。

20天,不可能改变一生?但它确确实实的改变了我们。
在南极期间,没有发现有人吐痰,我开玩笑:“南极的空气太纯净了,有咽喉炎的同学都没有痰了。”
更没有人乱丢烟头,而且有几位企业老总甚至几天没吸过烟,也决心开始戒烟。有人在登陆时想拣几块小石头留念,却在第一时间被团友“严厉”的制止。

回国后,一位包装企业的投资人决定再加大投入做设备更新,提高环保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
而本次活动的联合组织方决定种植一片“南极林”,以新植树木抵扣南极旅行全程飞机、邮轮的等值碳排放量(CO2)。
团友相聚时,多菜少肉,适量不浪费,并以此原则影响更多的朋友、伙伴。

12万去南极,好奢侈。这是好多朋友听闻后的第一反应。
贵吗?贵。
奢侈吗?却不奢侈。
当我在策划南极之行时,时常为费用支出而犹豫。
南极归来,我在积极劝说身边的朋友,一定要在人生中拥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值 ”,相当的值得。
减去在南美6天的费用,其实我们只是花了不足10万人民币去了南极,却获得了令一生满足的经历和终生难忘的记忆。因为这是一次完全不可替代、无以复制的体验之旅。

10年前,我们不曾想过,如今中国人会如此容易的出国旅行;我个人用了整十年时间游历了七大洲40多个国家。
未来10年内,我们完全可能会再赴10次美国、再游10次日本或欧洲;那么今天,我便愿意用3次或4次的欧美旅行费用,置换一次南极旅行。
相信每个人都会这样计算,况且有些人生经历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机会来到,当然绝不可失,我梦想再回南极。

出发之前,从网站上反复查询了南极的天气预报,白天温度介于零上3度至零下3度之间,11月底至来年1月初是南极半岛最好的旅行季节。
正值盛夏,气温慢慢上升,但冰川尚未大规模融化,此时南极大陆上的冰雪景境最完整。
为了预防万一,我们还是携带了足够的防寒服装,包括冲锋衣、防寒内衣、登山鞋和羽绒服等,鼓鼓囊囊的一大皮箱。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衣服都派上了用场,那羽绒服我就从来没拿出来过!
南极的夏天远没想象的冷,况且我们还生活在温暖如春的邮轮上,厚的衣物基本上无用武之处。只是,游泳裤在体验南极“冰泳”时发挥作用,所以,带上一次泳裤更重要。

旅行中还需要准备的,便是防晕船药品。80%的普通游客会有或轻或重的晕船现象,可以提前吃晕船药、戴晕船手环或贴防晕耳药膏。
当然,还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如果休息不好,晕船便不可阻挡,躺着总是没那么晕头昏脑;饮食上,也不能吃太多不易消息的肉奶制品,多些食用水果,也要少食多餐。

晕船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一定的适应。我们这次旅行,去程风浪只有3-4米高,回程时大变脸,陪伴我们的是15米高的巨浪和37米/秒的劲风;
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滔天大浪直拍最高的6层甲板,但我们大家反而没有太晕船,原因就是已经过了六天的适应。

相机,理论上非单反不可。那处处的美景扑面,我们惊叹中,只有两种选择,在甲板上静坐沉心,欣赏她的脱俗之美;
或用相机记录那极致绝色。行前,我咬咬牙买了台上万元的相机,还颇有惴惴不安。
当满载精美的照片回家,即使手拙亦不掩胜景;有人说到,到南极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记忆,那能加深记忆的,便是照片。

我想必须要做的事,包括阅读关于南极的书籍,观看一些介绍南极的历史风光片,或者也可以看看《快乐大脚》这样的动画卡通片。
在去年11月底去南极之前,巧在广东科学中心组织了两次南极专题讲座,我从前到后听了下来,专家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片熟悉却很陌生的土地。
参考书很乏味枯燥,但当我们踏足极地,看到一群群不同类别的小企鹅,书中的内容突然变得栩栩如生;帽带企鹅、金图企鹅,都是似曾相识,如可爱的老朋友。

有些原则定须牢记并严格遵守,保护企鹅,不能过分惊动极地动物,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
比如,不能近距离靠近企鹅,离开企鹅栖息地时需要抹平脚印,防止小企鹅误入以发生生命危险;
从邮轮登陆前需要消毒鞋子和穿戴特制服装;不能喂食动物,不能踩踏地衣和苔藓等植被;等等。

如果让我选择,我今生再去一次南极;
如果让我选择,我抛弃相机而坐于雪上发呆;
如果让我选择,我在天堂湾感受天堂的绝美;
如果让我选择,我与企鹅无共通语言但可共舞;
别无选择,将一生铭记南极…...

何谓“定制旅行”,如何定制?来看下面这个视频,3分钟改变你的旅行方式!
↑↑↑ 点击上方文字即可播放
南极旅游
*德迈国际成立于2001年,中国首家私人旅行定制服务专业机构。
*2009年起运作极地旅行项目,极地旅行服务专业、贴心,组织经验丰富。截至2016年底,已成功组织2000人次到南极,800人次到北极,8名勇士抵达南极点。
*2014-2017年,连续四年获“胡润总统奖”——中国大陆出境游奢华旅行机构TOP12。
*《悦游Conde Nast Traveler》读者之选“高端旅行社”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