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藏地古文明,冈仁波齐,不只是神山
发布时间:2020-08-28 发布人:admin
对于藏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在广大的藏地,藏民大多信仰藏传佛教,有很多特别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崇拜,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挂五彩经幡……

然而,对照不同的佛教派别,又很少看到类似的活动,因为这些习俗是根源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藏地宗教,象雄王国的国教——“本教”。

本教
本教,又称苯教、本波教。本教的本(Bon)是“颂咒”“咏赞”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信仰,即被称之为“原始本教”。

▲ 本教五色风马旗
现在,一般误认为雍仲本教就是本教。但在雍仲本教的文献中,辛饶佛陀创立的宗教称作“雍仲本教”,也就是说“本教”并不等于“雍仲本教”,在此之前,还有原始本教。
原始本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样的“泛灵信仰”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最初朦胧认识的集合表现。

象雄古国
象雄古国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于645年亡于吐蕃王朝(当时的吐蕃赞普,正是后来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王国。古象雄王国的国教就是是雍仲本教。

▲ 甘肃出土的晚唐时期古象雄文献
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人口众多,疆域辽阔。从西藏历史的角度来说,“象雄”几乎就是吐蕃之前古代整个西部的代名词。

▲ 古象雄王国遗址
看似遗世独立的青藏高原,在古代并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区域,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象雄文化代表着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 甘肃出土的晚唐时期古象雄文献
吐蕃崛起后,象雄逐渐衰落。末代国王李迷夏曾迎娶松赞干布的妹妹赞蒙赛玛噶为妃。最终,松赞干布借妹妹失宠为由率大兵讨伐,费时三年攻打,象雄最终成为吐蕃的藩属国,佛教开始被引入藏区。

▲ 拉萨逐渐成为藏文化的中心也正是始于松赞干布
然而由于“古象雄文明”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大集合文化体,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因此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 雍仲本教寺庙节庆活动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也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教,其创始人辛饶弥沃和创立佛教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一样,是古象雄王国的王子。

▲ 辛饶弥沃佛
辛饶弥沃完整化了原始的本教,创立了“雍仲本教”,包括本教的神系、象雄的文字,并创立了早期的“五明”制度。
五明,即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外明(天文学)和内明(佛学)。

▲ 工巧明之酥油花作品
五明学科是象雄文化的精粹,也是雍仲本教的核心内容,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与吐蕃文化、佛教传统的交融中,在藏地甚至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广泛传播,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 雍仲本教寺庙节庆活动
本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因明、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本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们要保护他,宣扬他,把他当做藏传佛教与文化的一部分。

神山与圣湖
而追溯古象雄王国的遗址和本教的起源,就一定会回到辛饶弥沃的出生地,冈底斯山脉中的神山——冈仁波齐。

相传,辛饶弥沃出生在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措湖一带。
玛旁雍措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不可战胜的湖泊”。

《象雄大藏经》记载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玛旁雍措,从玛旁雍措流向四方的溪流,正是亚洲四条大的河流的源头。
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
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

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

也正因为如此,冈仁波齐,是雍仲本教的神山,也是是印度教信徒信众湿婆的居所和世界的中心,是耆那教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是藏传佛教代表无量幸福的胜乐金刚的住所,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
雍仲本教符号“卍”与藏传佛教符号“卐”十分相近,却是不同方向,这也是区别不同场地所属宗教的重要标示。

▲ 雍仲本教符号“卍”

▲ 藏传佛教符号“卐”
所以,对于阿里当地雍仲本教(卍)的信徒来说,转神山是逆时针行进,而藏传佛教(卐)信徒是顺时针行进。

不管曾经的历史如何,如今双方和谐相处,都只为了自身的信仰而前行、朝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