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的冬日约会,高原上的候鸟天堂
发布时间:2020-12-14 发布人:admin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
看过法国大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名作《鸟的迁徙》的人,大概都会记得纪录片一开头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在这部又名《梦与鸟飞行》的纪录片里,雅克·贝汉用镜头记录了一场关于鸟类迁徙的梦,更带着人类想象的极限飞翔,越过高山和大海,与天空为伴,与风雪相依。

“万里长空结队行,青山绿水寄衷情。”
“度日翩翩斜避影,临风一一直成行。”
事实上,在我国,善于记录风物的农人很早就有关于候鸟的观察,更有无数名垂千古的诗句用鸟的迁徙来演绎季节的变更。

说到“动物大迁徙”,我们第一时间总是想到东非。而事实上,鸟类每年也上演着穿越地平线的盛大迁徙盛宴。
在全球8条主要的鸟类迁徙线路中,途径我国的就有三条,其中最少有记录却又最令人期待的一条线路,就是从中亚各国到印度北部的迁徙路线。

在这条线路中,每年春秋季,大量候鸟沿着横断山的河谷与山脉南迁迁徙,横断山脉的滇藏地区成为无数观鸟爱好者重要的根据地。

而这一其中,又以纳帕海最为引人瞩目。云南的第一个大天鹅野外观察记录就在纳帕海,2001年也是在冬天观察到白琵鹭,2011年还在这里观察到中国鸟类的新记录种——绒颈鹳。

2011年11月,一只绒颈鹳现身纳帕海,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这种濒危鸟类。图中,它和一只斑头雁离得很近,仿佛在对话。
在冬季枯水期,纳帕海的水面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这么一个小湖泊能吸引这么多的鸟类,自然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对于长途跋涉的鸟类来说,横断山核心地带的纳帕海是这漫长而艰苦的旅行中,一个舒适周全的歇脚点和补给站。

这片水域北边和东边群山环绕,南部则与建塘坝相连,平均海拔3266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季节性的高原沼泽湿地。
每年雨季湖水上涨,湖面开阔;旱季,湖水通过西北角落水洞泄入地下河,形成大面积的浅水沼泽和沼泽化草甸。

这样独特的环境和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妥帖的栖息之地,吸引了数不胜数的鸟类家族。
在秋冬季节,青藏高原繁殖的斑头雁、黑颈鹤,以及在北方地区繁殖的黑鹳、各种野鸭、白骨顶和凤头则将这片水域作为越冬地。每年在纳帕海保护区内停留越冬的鸟类,高峰期数量超过两万只。
红隼也是纳帕海地区的常见留鸟,捕食时,经常在空中做定点悬停。图中,一只准备捕食的红隼正从篱笆尖跃起。

▲ 红隼
此外,藏民家牛羊冬天就散放在纳帕海周围的草甸上,冻饿死亡的家畜也为高山兀鹫、秃鹫和胡兀鹫提供了美餐,成为难得一见的猛禽观测地。
胡兀鹫不仅吃腐肉,也会猎捕鸟兽,最奇特的习性是喜欢吃骨头。它们会从高空扔下骨头,摔碎后取食骨髓,有“鸟中鬣狗”的称号。图中的这只胡兀鹫正在吃骨头美食。

▲ 胡兀鹫
1983年,纳帕海由云南省政府批准建立为黑颈鹤越冬栖息自然保护点,后于2004年被批准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可以说,是黑颈鹤让纳帕海闻名,而纳帕海也以丰美的高原湿地回馈了黑颈鹤。

被誉为“高原仙子”的珍稀候鸟黑颈鹤,全世界大约只有9000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美丽的纳帕海就是其千百年来的越冬栖息地。

藏族百姓视黑颈鹤为神鸟,传说中,它是格萨尔王的牵马官变成的,从天上衔回了青稞种子。每年10月下旬,它们抵达纳帕海越冬,翌年4月才离开。

不管是高原晴空,还是冬日初雪,在纳帕海这一个独特的高原沼泽之上,黑颈鹤一举一动都仿佛是在翩翩起舞,优美之极。

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黑颈鹤的数量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缓慢增长态势,每年冬季在纳帕海越冬的数量已经基本稳定超过300只。

在城市生活了太久,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虫鸣鸟叫带来的自然协奏曲,忘记了大自然里那些翩翩起舞的精灵。
带上相机、望远镜,追寻着候鸟的踪影,一起回归大自然吧。认识自然,也是在认识我们自己。

研学营摄影器材推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丰富户外行摄经验的彭建生老师建议冬季研学营的营友们可以选择索尼的α6000系列的微单套机,索尼A7M3的套机,或者佳能Eos M6 II这样的微单套机。
如果研学营营友对野生鸟兽拍摄的兴趣很大,可以再添置一个长焦镜头,会更加专业。比如购置索尼的微单,那么再配一个索尼的100至400mm镜头就够用了。
当然,如果营友只是想了解下影像生物多样性调的方法,也可以使用手机拍摄,现场体验随行导师的专业设备。

▲ 德迈夏季研学营使用手机拍照的彭建生老师
彭建生老师摄影作品
纳帕海、拉市海以及洱海西湖鸟类。

▲ 纳帕海|橙翅噪鹛

▲ 纳帕海|白眉雀鹛

▲ 纳帕海|黑颈鹤

▲ 纳帕海|黑耳鸢

▲ 纳帕海|棕头鸥

▲ 纳帕海|红翅旋壁雀

▲ 洱海西湖|灰雁

▲ 洱海西湖|紫水鸡

▲ 洱海西湖|小鸊(pì)鷉(tī)

▲ 拉市海|绿翅鸭

▲ 拉市海|灰雁

▲ 拉市海|灰鹤
冬季研学营导师
专业导师队伍
与自然博物学家同行
行走在隐秘的动植物世界
德迈滇西北生物多样性调查研学营
学习博物知识
发现美丽中国
感受自然应有的样子

▲ 董磊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
“西南山地”艺术总监
“野性中国”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教师
“自然野趣自然教育工作室”签约讲师
缤纷自然纪录片导演/合伙人
“英国自然影像图库(Nature Picture Library)”
签约摄影师
云山保护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样性
保护与研究中心理事
寸草心乡村环保促进会理事
董磊老师在高校从事摄影与设计课程教学,摄影题材主要针对中国西部地区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历史摄影。目前重点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拍摄自然纪录片。

▲ 左凌仁
自然报道作家、自然摄影家
致力于拍摄中国的野生动物和纪实人文题材
曾任职于《华夏地理》杂志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
左凌仁与藏地结缘于2009年,先后五次到羌塘从事当地社区调查和研究、生物多样性调查、古生物科考等工作,并在多家媒体刊登了众多关于藏地的文章。

冬季研学|快乐成长,滇西北生物多样性调查研学营,专业导师团队同行。
避开人头涌动的春节大假,行走在滇西北郁郁葱葱的山谷里,在自然博物学家的带领下,前往5个隐秘的世界,考察到此越冬的候鸟,与世代栖息在此地的野生动物。
